朱宇轩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论文

发布者:周婧婕发布时间:2025-07-16浏览次数:15

缓存是现代高算力处理器的关键部件,而传统六管静态随机存储器(6T-SRAM)虽然有着较高的速度,但因其低集成度和高功耗的瓶颈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缓存容量需求。嵌入式动态存储器(eDRAM)凭借其高密度、低功耗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三级和四级缓存。然而,传统的“晶体管+电容”结构(1T1C-DRAM)面临破坏性读取、高深宽比电容制造困难以及与逻辑工艺兼容性差等问题。基于增益单元机理的双晶体管eDRAM (2T-eDRAM)完全与CMOS逻辑兼容,但其数据保持时间过短且单元面积大,难以满足高集成度和低功耗应用的严格需求。

近日,复旦大学信息学院万景研究员,联合微电子学院的周鹏教授,包文中研究员团队,合作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结合硅和MoS2的异质双晶体管eDRAM(Si-MoS2 2T-eDRAM),解决了传统增益单元eDRAM的存储时间过短问题,进一步采用三维异质叠层工艺,实现集成密度的跨越式提升。这种新型结构充分利用了MoS2晶体管的低漏电特性,显著延长数据存储时间(高达6000秒,相比传统DRAM提升1000倍以上),还能实现5纳秒的工作速度,同时结合硅晶体管高开态电流的优点,实现了高感测裕度。该结构通过后端工艺(BEOL)实现MoS2与硅的三维堆叠集成,不仅显著提高集成密度(单元面积最小至8F²,比传统SRAM缩小10倍以上),还完全兼容现有CMOS逻辑工艺。    

该技术在存储性能和制造工艺上具有突出优势,为高密度嵌入式存储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突破,并为其在高性能处理器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路径。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24年11月的《自然通讯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上。
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67-024-54218-w